一個人真正的幸福,不是來自接受和享樂,而是來自愛他人的過程。
控制住自己為孩子掃清一切障礙的手,孩子才能走入真實的世界,體諒父母的艱辛。
作者 | 可樂媽
最近,看到了這樣一則視頻:
一場大雨后,重慶某學校的門口積了不少水,來往的行人都走得格外艱難。
這時,兩位來接孩子的媽媽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
其中一位男孩媽媽二話不說,蹲下身體,將兒子背了起來,只見她一只手撐著傘,另一只手勉強托著兒子的屁股。
寧愿自己渾身濕透,也不讓兒子的鞋襪沾到一點水。
而另一位女孩的媽媽呢?
她先是試探著向前走了一步,了解了積水的深度后,牽起了女兒的小手。
就這樣,母女倆手牽著手,一同小心地趟了過去。
在這個視頻中,我還注意到了一個令人心里五味雜陳的小細節:
當男孩媽媽蹲下后,男孩沒有任何猶豫,就熟練地爬到了媽媽的背上,就像以前曾做過無數次那樣。
曾任盤錦市教育局局長的魏書生在看到生活中很多為孩子包辦一切的父母后,痛心地說:
“你最悲慘的不是累著了自己,而是慣出來逆子這顆心。”
有些父母怎么都想不通,為什么自己含辛茹苦養大,一直捧在手心里的孩子,最后卻變成了白眼狼。
也許從一開始,父母將自己的姿態放得很低,卻將孩子捧成“小皇帝”的那一刻就錯了。
被溺愛的孩子
遠比我們想象中更痛苦
李玫瑾教授在《心理撫養》中分享過這樣一個真實故事:
有個男孩,是家里的獨子。
他的父親在很遠的地方上班,母親則是位全職主婦。
從小到大,母親一直無微不至地照顧他,以至于他沒有絲毫的自理能力。
后來,男孩入伍當兵,但在整理內務和訓練活動方面卻常常不達標,大家發現,他甚至連被子都不會疊。
男孩做得不好,還不允許別人說,誰批評他,他就記恨誰。
有一回,男孩因站崗動作不規范,被新來的、還小他一歲的副班長批評了幾句。
當天午休時,男孩就持刀沖向副班長的床鋪,瘋了似的捅了對方一刀又一刀,一直連捅了56刀,最終,副班長因重傷身亡。
拘留所里,這個已經二十多歲的大男孩哭得像個孩子,他對著李玫瑾教授說:
“我真的很痛苦,我想回家,我想我媽……”
詩人于戈曾說,你什么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
溺愛就像一把涂滿麻醉藥的鋸子,對孩子進行無痛截肢。
一旦他走出了父母的保護傘,真實世界中的一縷微風都足以將他吹垮。
還記得“天下第一懶人”楊鎖嗎?
他從小聰明伶俐、長相清秀,父母對他十分疼愛,為了能將獨子永遠留在身邊,專門給他起名為“楊鎖”。
楊鎖家庭條件不好,父母都是農民,卻從來不舍得他干農活。
久而久之,他就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父母先后因病去世后,無所事事的楊鎖便整日躺在家里,懶得打工,甚至懶得做飯。
就這樣,一個智商在線、四肢健全的小伙子,在母親去世五年后,被活活餓死在了自己的家中。